近年来保险资管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数据来源: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 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作为资产管...[详细]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1至10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2%,增速较1至9月加快2.6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10月当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5.9%,实...[详细]
新入列的“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新型科考船18日缓缓抵靠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标志着我国首座深水科考码头正式启用,我国深海探测基地保障...[详细]
记者15日从中国贸促会了解到,应出国展览行业和外贸企业需求,中国贸促会及时推出恢复出国经贸展览的针对性举措,已完成今年11月至明年2月期间的15个出国经贸展...[详细]
中老铁路,又称中老昆万铁路,它北起云南省昆明市,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市,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使用中国设...[详细]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切实稳定市场主体政策预期。今年以来,党中央...[详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全民共识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入人心...[详细]
汽车销量预期从悲观转为乐观,一方面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另一方面则在于国家对汽车消费的重视。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产品...[详细]
朱大可,1957年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汉族客家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获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新世纪》周刊、财新网专栏作家。
朱大可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他思想前卫、睿智,话语闪耀着理性、激情和启事的光辉。他用独特的话语方式--"朱语"对中国文化现状和社会弊端制造了许多激烈的、尖锐的批评;他学识渊博,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深刻,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茅盾文学家得主麦加曾这样评价朱大可:"他让有些人害怕,因为他拒绝媚俗;他让害怕他的人依然对他心怀敬意。""他就是安徒生笔下那个喊出'他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
1983年7月,朱大可从华东师大毕业,被分配至上海财经大学汉语教研室工作,讲授"大学朱大可语文"课程。由于与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不符,加上失去了大学时代的人文环境,他的心境转向压抑,"失去了方向,心灰意懒,无所事事。"此间,除了一篇《电影系统论》,他几乎中止了所有的写作,蛰伏了近两年之久。
转机出现在两年后。1985年,朱大可受邀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文艺批评新方法研讨会,"这改变了我的未来。"这次盛会几乎云集了中国当时最优秀和最走红的人才。而朱大可则是"无名鼠辈"。回去后不久,他的第一篇诗歌评论《焦灼的一代和城市梦》问世,并于1986年发表在著名的前卫杂志《当代文艺思潮》上。
"这篇文章完全背离了批评的一般准则,很幼稚,但有杀气,充满奇思怪想,与其说是在阐释他人作品,不如说是在自我卖弄。"对于这篇当年引起文学界普遍关注的文章,朱大可自己并不以为然。
1986年,他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该文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钟惦斐撰文指出:"朱大可的文章很有闪光处,除了作为理论的概括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把电影作为文化现象,表现了对整个社会和文艺的责任感。"
之后,凭借一系列文学研究和批评文章,朱大可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先锋批评家地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啊,狂得要死。"他说,在很高规格的学术会上,也可以藐视与会者,自己随性说一通,然后当场退会,"得罪了很多人,因为根本不顾别人的感受。"
"这和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是独生子,精神上极度渴望自由和独立,打小就自己朱大可跟自己玩,孤独惯了。"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单上,评语里总有"骄傲自满"这几个字,"老师总希望我'戒骄戒躁'。"如今,朱大可很少与人争论,他觉得"那个没意义,浪费时间而已。"他说这个的时候,还是露出了被小心藏起来的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