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险资管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数据来源: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 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作为资产管...[详细]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1至10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2%,增速较1至9月加快2.6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10月当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5.9%,实...[详细]
新入列的“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新型科考船18日缓缓抵靠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标志着我国首座深水科考码头正式启用,我国深海探测基地保障...[详细]
记者15日从中国贸促会了解到,应出国展览行业和外贸企业需求,中国贸促会及时推出恢复出国经贸展览的针对性举措,已完成今年11月至明年2月期间的15个出国经贸展...[详细]
中老铁路,又称中老昆万铁路,它北起云南省昆明市,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市,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使用中国设...[详细]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切实稳定市场主体政策预期。今年以来,党中央...[详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全民共识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入人心...[详细]
汽车销量预期从悲观转为乐观,一方面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另一方面则在于国家对汽车消费的重视。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产品...[详细]
牛根生,男,于1958年出生在内蒙古。企业家、慈善家,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全球捐股第一人",入选"影响中国生活方式10大人物"。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
人物经历
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母抚养14年。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1999年离开伊利,创立蒙牛,后用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蒙牛集团被全世界视作中国企业顽强崛起的标杆,"蒙牛现象"成为经济界最热门的专有名词之一。蒙牛产业链上联系着百万奶农、千万股民、数亿消费者,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并被评为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2006年,《财富》杂志首次发布"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排行榜,海尔、联想、宝钢、蒙牛位列前四位。2007年,在"新浪网络盛典年度评选"中,蒙牛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品牌"之一。2007年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命名为"首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2009年,在节能减排20佳企业评选活动中,蒙牛位列中国节能减排20佳企业第二位。2011年6月11日,蒙牛乳业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其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牛根生的职业生涯与许多传统中国老板相似,大起大落。其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让人惊讶和赞叹,其陨落之快也同样让人扼腕。有媒体人说,比尔盖茨做慈善是因为赚钱赚到手软,不想再赚了。老牛做慈善,则更多的是大厦将倾、无力回天。蒙牛从民企转投中粮阵营必将成为管理学教科书中进行长期研究的话题。
牛根生的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在1999年至2005年担任蒙牛总裁期间,他把自己80%的年薪散给了员工、产业链上的伙伴以及困难人群。牛根生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家,第二阶段是慈善家。他曾说:"我前半生的梦想是通过度己来实现度人,后半生的梦想是通过度人来实现度己。"成为"专职慈善家"的牛根生,为自己提出两个目标:一是大力推进"基因式慈善模式",二是为中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脑厂"转型鼓与呼。他认为,人类经历了"体力时代",也经历了"财力时代",今天已经进入"脑力时代"。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需要保持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中国一定要向"世界脑厂"的方向努力,只有"世界脑厂+世界工厂"的组合才是可持续的,否则,连"世界工厂"都是做不好的。
朴素的领带;甭管到哪,蒙牛的牛根生都戴一条18元钱的领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此便以"中国第一抠"自居,并扬言此乃"抠门富豪"牛根生也。牛根生真的那么"抠"到极致吗?否。全国上下比他富有又比他还抠的企业家有的是,但他们不懂"抠"也是一种营销,试问从传播学的角度还有比"抠门富豪"更好记忆的点吗?但凡企业家扬名立万,不是李春平爱上个美利坚亿万富翁老太太,就是牛根生"抠门富豪"却戴着一条小业主的领带。为啥?这恐怕都来源于"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道理,在此地它被改编成了:大手大脚挥金如土的人热衷慈善不算什么,"抠门富豪"慈善才算伟大。书归正传。
牛根生抠门吗?如果让老兔崽子秦全耀回答:不但不"抠",一点不"抠",根本就不是中国第一"抠"。何以见得?就凭牛根生同志对待事件营销的态度上。不是咱吹老牛,夸老牛,拍老牛牛屁,一般企业家对待事件营销的态度就是几十万上百万。老牛不同,上千万,上亿都敢玩。
不信咱就看,赞助杨利伟他们航天的企业特别多,往往是昙花一现,只有老牛是越玩越牛, 越牛越玩。老牛的创意并非一流,但他一点都不"抠"才做成了一流。有人说好创意能救活一个企业,不假,可只是一时,但企业长青树的秘决不是策划人,而是企业家。有些企业家只知道事件营销就是炒新闻,比如说喝涂料的富亚,这么好的产品和创意却一点广告不打,却永远干不成牛根生,干不成中国第一。
在中国企业家这个人堆里,花几十万几百万玩事件营销的人有,甚至有的是,但是像牛根生那样倾注了满腔心血和热情,全方位的把事件营销玩到极致的却是少而又少。说实话,蒙牛的创意往往不是最好,但又会玩得最大,其秘诀之关键是什么?就是两个字:不抠。蒙牛红,太阳升,还不是出了个牛根生。问天下还有几个牛根生这样的大手笔!牛根生还"抠"吗?牛根生还是"抠门富豪"吗?
蒙牛乳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我国乳业史上的一个显著品牌,牛根生伴随着蒙牛乳业一举成名。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赞助商。同年11月18日,央视2004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会上,牛根生猛砸3.1亿元,一举夺取了"标王"。外界在评论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集团高速成长时常用的一个词汇是:"奇迹。"这个"奇迹"的轨迹是:3年时间,蒙牛乳业从行业排名千名之外到跻身四强,并成功打造出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当蒙牛以3.1亿元人民币的中标额连续夺得《新闻联播》后、《焦点访谈》前和21点档电视剧中插等广告位置,成为2004年央视广告标王后,蒙牛不容置疑地成为2004年中国乳业发展的标杆。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团在香港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共发行3.5亿股。当时香港主板市场市道低迷,蒙牛跑赢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国际认购踊跃,认购价落在价格区间的最高端定价,即每股3.925元,募集资金近14亿元人民币。蒙牛集团管理层的大多数人立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其中,个人持股6.1%的牛根生一夜之间身价过亿。
蒙牛完成融资后,牛根生表示,蒙牛今后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运作收购兼并一些大的地方品牌乳品企业,收购后蒙牛会继续使用这些品牌,然后再慢慢统一到蒙牛的品牌上来。牛根生曾经有一句名言,蒙牛有一个飞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长,就是在高速中毁灭。如果达不到环绕速度,那么只能掉下来;只有超越环绕速度,企业才能永续发展。牛根生的品牌理念是:逆其道而行之,借力壮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对手抛在后面。牛根生的目标不单是要做到全国前列。他对能够参加APEC会议感慨万千:"一个卖牛奶、卖雪糕的可以参加这个国际盛会,不容易啊!"他说蒙牛是代表中国120万名奶农,走向国际市场。牛根生的魅力之一在于他的速度,短短几年跨越千倍的成长;牛根生的魅力之二在于他的忍性,在伊利光环下的"勇做第二";牛根生的魅力之三在于他的嗅觉,无论商业的、还是政治的机遇都很好的把握住了。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万。2002年,蒙牛乳业被北京一家著名财经媒体评为中国市场成长最快的企业,从4000万元到85个亿,用了不到24个月,财富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巨无霸的微软帝国,缔造了令世人敬畏的"蒙牛速度"。在探究蒙牛乳业飞速成长的原因时,有个身影一直牢牢占据着我们的视线,他就是蒙牛掌门人牛根生。
牛根生至今不知生父生母是谁,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么。只知道自己出生不到一个月,就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的生命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未生孩子,养父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给他取名"根生"。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信也相当高,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同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连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牛根生找到总裁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从老大哥眼神读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识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势岌岌可危。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牛根生收回了辞呈。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
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他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牛根生说了:"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他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后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事隔多年后,牛根生回忆起这件事情都心如刀绞,他说:"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
牛根生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后,回到了北京大学进修。在北京大学的那段时间里,牛根生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40多岁的"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望着身边那些风华正茂,甚至略显稚气的"同学",内心非常难受。"我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牛根生在心里如此告诫自己。在北大进修的过程,他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经过在北大的沉淀与升华,"蒙牛王朝"的宏伟蓝图在心底酝酿成熟。
牛根生从北大出来,正好自己原来的那帮部下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闯出一条新路。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负责人,伊利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蒙牛一成立,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
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传奇由此拉开序幕。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因为伊利从中作梗,开始"虚拟经营"的几次谈判被搅黄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较近的地方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伊利统治了市场,蒙牛只能夹缝中求生存,要想扩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赖于常规的营销手段,难以实现重大突围,只能以奇招制胜。蒙牛提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当时内蒙古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当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见经传,连前五名也挤进不去。但是,牛根生的过人之处就表现在此,蒙牛通过把标杆定为伊利,使消费者通过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个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而300块广告牌同时入市,自然掀起了市场巨浪。"蒙牛"成了内蒙古老百姓热衷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记住了蒙牛,也记住了蒙牛是内蒙乳业的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讨论"蒙牛"的余热未散之时,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牛根生当然明白这是伊利人干的,聪明人善于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危机转化为机遇。牛根生利用广告牌被砸事件让社会关注蒙牛的热情再度掀高,蒙牛开始变得"愈神秘,愈美丽"。广告牌可以被砸,但是把广告印在产品包装纸上,对手应该无可奈何了吧。于是,蒙牛在冰激凌的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蒙牛表面上似乎为伊利免费做了广告,实际上为自己做广告,默默无闻的蒙牛正好借伊利大企业的"势",出了自己的"名"。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蒙牛乳业凭借着牛根生的过人智慧,实现了高速地发展,从原先的"借势"蜕变成了"强势"。
2002年,蒙牛赢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打造"中国驰名商标"最短需要3年,而蒙牛恰恰只用了3年。这正是蒙牛追求高速成长,短时间内成为强势品牌的目标。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号"顺利返回,6时46分,北京指挥控制中心宣布: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几小时之后,伴随着"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的口号,蒙牛"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便铺天盖地出现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筑上,全国30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蒙牛广告随处可见;蒙牛的电视广告也出现在了全国几十家电视台的节目中,"发射--补给--对接篇"在央视和地方台各频道同步亮相,气势夺人,展开了新一轮大规模的电视广告攻势;"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一时之间占据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超市各个显要位置!
2004年第一届"超女"比赛时,对于蒙牛决定作冠名赞助商的选择,广告业和乳业的大腕们嗤之为"离经叛道"。在人们的印象中,牛奶品牌总是与贤惠的主妇、健康的孩子、温馨的家庭等等传统元素联系在一起。
2005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历过无数挫败与成功后,牛根生已经是宠辱不惊,淡定自若。从有到无的财富涣散,这需要强大的事业心与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作为支柱,牛根生打算在2008年,自己50周岁时,从董事长的职位退下来,而那时的蒙牛搭乘奥运会的列车,定能完美地把"中国牛"演绎出"世界牛"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