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专业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结合高等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为例,就专业课课程有效的实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金融伦理,培养金融学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索与讨论。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课程思政;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伦理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堂教学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无法协同联动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扩展,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价值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质效力和同向效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采用渐进式策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 9%以
上,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从 2.7%提高到 1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百美元飙升至一万美元以上,9 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已成为中高收入国家,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
世界银行预计到 2030 年前后中国有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农业正
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涉农就业呈现明显的动力不足,大多数的金融学专业大学生不愿意投身到农村金融机构
参与到服务三农的伟大事业中,涉农金融机构就业的比例还在逐年递减,通过思想意识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培育,让金融本科专业大学生真正爱上农村金融事业,喜欢自己的事业,是高等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
《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是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的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课程,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经济学院投
资学专业、国贸专业和经济学专业及学校管理学院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常安排大三下学期开设,要求学生前期已完成《金融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方可修读。
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商业银行经营学是金融学的主干学科,学生需要掌握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及业务发展规律。本课程系统阐述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的职能及其经营管理方针与策略,全面介绍了当代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及其操作程序,同时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趋势作了预测和展望。进入21世纪,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与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在金融国际化、金融证券化以及金融市场化的条件下,培养合格的现代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本课程将新增新《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新的资产风险权重计算方法及其要求、现代银行实行的大部门小分行组织架构、银行风险管理方法、银行提供的代理业务、银行业务全能化、银行经营全球化、银行机构巨型化趋势等,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了解现代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经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理论、管理理论和主要业务的实际操作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分析商业银行经营中的相关问题,评价银行经营效果,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向学生系统阐述有关商业银行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使学生对商业银行业务和经营管理要点及其经营策略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同时,通过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新理论发展和动态,加深学生对我国银行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的榜样力量
首先,作为"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在学生的价值引导中个人修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自身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核心价值观切实落实在言行上,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备课,满含热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将爱国、敬业的精神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
其次,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和精湛的教学能力让学生有获得感。如果教师课前无准备,上课无激情,既对理论研究不深,又不了解实践,讲得随心所欲,言之无物,对国内外银行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形势不熟悉,不去丰富教学内容,仅仅按部就班讲 PPT,甚至读 PPT,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必然就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不用说起到课程思政的作用。
第三,需要教师不断改进积累和编写教学案例授课,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例如,课程组在历年教学中积累了大量反映中国商业银行实践特别是信贷案例应用到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国内外流行教材的熟练使用和双语教学等,逐渐编写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我们的教材力求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三位一体,强调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主要章节配有案例分析,内容既体现国际商业银行管理的最新实践和新发展,同时又兼顾中国商业银行的特点,适应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给出了主要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此外对于课程考核新方式的探索。课程评价既决定着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情况,也关系着学生对农村商业银行等等情感体验、价值认同,这将成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
总之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对思政课程的替代,也不是在专业课教育中或每一堂课中留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是专业课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而进行,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从而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作用。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充满激情,对学生满怀关爱,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生会因你传递的正能量而朝气蓬勃。如果教师课堂上总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一定会给学生带去消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自己的"三观"不正、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就很难培养胸怀天下、格局高远、视野宽阔、身心健康、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专业课教学发挥"思政"作用,关键是教师的榜样力量。商业银行课程团队教师一定要提高专业课教师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是教育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方案制定和每一课堂的教学设计时,主动思考在教学环节的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加入具有思政作用的内容。
三、 以专业内容为依托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
第一,在我们编写的教材中和教学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价值引导方向,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案例体现在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并在各章节小结中,促使学生在思考能力得到加强和培养的同时,迸发出强烈的三农情怀、爱国情怀和价值认同感。
第二,课程结合当下热点进行课程导入。例如在疫情期间开始商业银行直播课程的课程导入中,首先引导同学们分析商业银行是如何在疫情中如何体现银行是如何抗疫,疫情下的商业银行管理有什么特殊性,后疫情时代的银行业务及其管理又有什么特点等。
第三,在商业银行经营学的教学实践中,既要讲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要突出中国银行业这些年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比如,可以通过近 10 年全球银行排名更替、银行治理结构变化、银行业改革创新实践、监管文件制定、风险排查专项活动等介绍我国银行业的做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第四,注重在对比分析中寻找"思政"机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涉及中国和西方商业银行,对中西方银行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要客观公正,不带有色眼镜,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能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不能把美国的银行体系的优点无限夸大;对中国不能只讲问题不讲成绩,无视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
取得巨大成就。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富有逻辑,既是规范性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需要,也是思政教育的要求。
第五,充分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政元素。例如在商业银行的第一章教学安排中,以我国历史为背景,具体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特别是宋代时期出现的以交子为代表"代用货币",通过该内容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将商业银行的起源中,将中国古代钱庄票号等引入作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是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等。
最后是着力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由于金融学专业另外还有一门核心课程农村金融学,因此我们在商业银行经营学中,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熟悉一般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和管理技能等,但我们在课堂中也大量引导学生熟悉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等的管理。与此同时同时,通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融资等专题内容的引入,让学生用心感受农业产业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内心激发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引领中国未来农业发展和服务农民的重要使命,热爱三农事业,自觉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